王宗师从张三丰习拳后,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,其家族世代习武。王宗之子王守仁,号阳明,习武有成,后来官至兵部尚书。他倡导“知行合一”,反对“程朱理学”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南派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松溪,正德元年(1506)前后生于温州,泰昌元年(1620)左右卒于贵州玉屏。他师从陈州同,传徒数人,创立太极拳南派,亦称武当内家拳松溪派。据明朝人沈一贯《搏者张松溪》、《宁波府志张松溪》和百玉丰《浙东四明剡山少林寺——十庵十庙》等文章记载: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发生倭乱,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(1555)奉调浙江,亲自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新兵,参军抗倭的还有少林寺武僧,当时新科武状元杨斌也推荐自己的师弟张松溪参军。少林武僧虽“以拳勇名天下,然主于搏人,人亦得而乘之”,而张松溪的内家拳却“御敌无隙可击”,“以静制动,犯者应手即仆”。因此,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多用此法,从而冷落了少林武僧,引起不满,派出武僧70人找张松溪挑战,“松溪袖手坐,一僧跳跃来蹴,松溪稍侧身,举手送之,其僧如飞丸陨空,堕重楼下,几毙,众僧始骇服。”从此武当内家拳法,名声大振,无人不服。张松溪之后,武当派人才济济,形成了太极拳南派。张松溪传弟子四人,以四明叶继美(近泉)为魁;近泉传弟子吴昆山、周云泉、单思南、陈贞石、孙继槎;吴昆山传李天目、徐岱;李天目传余波仲、吴七郎、陈茂宏;周云泉传卢绍歧;陈贞石传董扶舆、夏枝溪;孙继槎传柴玄明、姚石门、僧耳、僧尾;单思南传王征南。
王征南(1617--1669),名来咸,字征南。早年从军,由于“屡立战功”,官至“都督佥事副总兵”。由于参与反清复明,事败后隐居乡野,“终身菜食以明其志”。征南虽然罢事家居,但慕其才艺者来访不绝。由此还引发了王征南与松江武艺教师的一场精彩比武,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、思想家黄宗羲写的《王征南墓志铭》对此有记载(不赘)。王征南晚年秘密收徒传武多人,黄宗羲之子黄百家,就拜王征南为师,学练武当内家拳。王征南下世的当年,黄宗羲给他写了墓志铭,在中国武术史上,首次提出:“少林以拳勇名天下,然主于搏人,人亦得以乘之。有所谓内家者,以静制动,犯者应手即仆,故别少林为内家。盖起于宋之张三峰。”王征南死后七年(1675),他的弟子黄百家即著《内家拳法》和《王征南先生传》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的内家拳法。其功理功法和“五不传”的择徒原则,大都与太极拳相同。王征南之后南派太扳拳还传到南京、四川等地,出现了一大批武林高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