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注重于道教的科仪和炼养,而唐宋两朝除了注重这些外,还大力提倡道士学习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、《列子》等之类的书籍,对于提高道士的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。还有一点,就是唐宋崇道,在道士度牒的发放方面有严格的考核,考试合格的才发给度牒。明朝中后期的度牒就是随便给了,这也是不对的。使得道教之中混入了不少素质低下的人,败坏门风。明朝注重科仪,也是道教的世俗化的一个原因,道士都忙着做道场、算卦赚钱去了,真正学习经典的就少了。
我们现在很多道友,专注于术数,当然我并不反对这些,因为本人也是一个喜欢算卦的,学习过八字、风水之类的,有时候也想通过这些赚钱。只是作为一个道士,应该以道为事,而不能以术为事。虽然说术是大道的彰显,也符合天道运行之规律,其精微之处,确实是可以赞育三才的,通于造化的。但是我们现在很多道友并不能向上一步,而是止于繁复之术数,期望通过这些求财。他们的心里不是想着道,而是想着钱,这样也就局限了自己的水平,不能向上一步成为道士,而只能成为一个靠算卦生活的术士罢了。我们有的道友对于自己徒弟的培养上,就犯了这样的错误。一进门,不是教徒弟戒律、教义,而是学算命风水。这样的话,虽然可以赚比较多的钱,但是却违背了祖师立教的初衷。问他一些道教史、养生内丹、老庄抱朴之类的问题,则茫然不知,见笑大方。这就使得很多道士只能混迹于阿婆、老太之间,通过算卦、斋醮求取生活,很难走向知识分子阶层。只是每个人的根器不同,有的人就是喜欢术数,完全否认这些也是不对的。窃以为易有四德,象数与易理,互相包涵,不可偏废。学道之人亦然,学与术兼重才是最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