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:道教入门 > 道教常识 > 道教戒律:不同教派立戒不同
道教戒律发展是在各时代背景下,应各教派所需而产生,再加上各教经典侧重有所不同,其所形成之各教派戒律必不尽相同,乃至有时同一教派不同经典所载戒律,亦会有所出入,如天师道之《太上老君戒经》与《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》中所列五戒不同;灵宝派之《洞玄思微定志经》与《洞玄智能经》中所列十戒不同。然其内容总不出道家的见素抱朴思想、儒家的忠孝节义以及佛家的诸恶莫作等范畴。既是如此,道戒的戒目便会随着教派的分化情形而有繁与简的变化。一般认为最早的道戒为想尔九戒,三行九条为道俗同尊,之后随着道教发展,教派纷立,戒律也就丰富起来。
至隋唐道教全盛之际,道教戒律乃最为繁多,不仅各教派兴盛发展,所立教戒不同,且依身份不同更立有不同戒品。于是戒品丰富,如张万福《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》中的整理便有十六种之多。各教派中,如天师道男生女生弟子受十戒方为正一弟子、正一道士受三皈戒和正一戒、正一法师受二十七戒、三十六戒、一百八十戒;上清派上清道士受三皈戒、洞真法师受洞真观身三百大戒;灵宝派初盟弟子受闭塞六情戒、中盟受智能上品大戒、大盟受三元百八十戒。至宋明后教派衰微,戒律便不再有此丰富之分类,化简如全真道的三堂大戒。因此,道戒之发展随道教教派之兴衰,乃经历了由简而繁,由繁而简的历史进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