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术一般来讲是起源于生产劳动,发展与野兽搏斗、与人搏斗的需要。练武术的目的在于勇武。“少林以拳勇名天下,然主于搏人”。然而武当拳功起源却与道教的人生观密切相关,产生于道教养生健身成仙的需要。道教对于人生是执着的现实主义态度,极为重视人的今生,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,追求福禄寿喜,追求长生不老。因此,道教把世界二重化,它在人间之上构造了了一个神仙世界。道教认为凡人了能成为神仙,而且成仙不是死了之后,而是在生前,在今世的人生。人生只要通过精神的、肉体的修炼,即可达到长生久视,得道飞升,成为神仙的目的。道教认为修炼成仙,得道飞升,一方面要炼得金丹服食,即借外物(外丹)而养生,使人身心不朽。
另一方面,就是导引行气,炼成内丹。“气”就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,就是“内丹”。道教徒为了长生久视,就必须练气,练气需要导引行气,于是便产生了练拳的需要。在练气的时候,引入了武术动作,而练拳的过程中,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,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开始受到气功的养生价值观的冲击,并逐步走向融合,从而形成了“内功外拳”、“内外结合,以内为主”的内功动功机制。同时,这一内功动功机制在形成过程中,又不断吸收兵家的理论精华和少林外家武功的优点,从而形成了完备的武当拳功体系。道教气功和武术动功的结合,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,是武术发展史上又一次大的飞跃。